8/4的下午,我們來到了北竿塘岐社區發展協會進行真人圖書館—塘岐社區的走讀交流活動,由王春萍老師(aka大坵公主導遊)為我們進行導覽解說,第一站我們來到塘岐的故事館,了解早期馬祖人生活的樣態,無論是燈具的樣式、進出入的管制皆有嚴格的控管,春萍老師有分享若想要出島一天,必須要通報官兵,說明原由以及回村落的時間,由衛兵書寫暗號發放通行證後,方可透過通行證上的暗號出入。
隨後我們走到附近的金魚水手作坊與闆娘曉穎老師交流,金魚水手作坊販賣馬祖特色傳統美食,食材皆為嚴選,如馬祖到處皆有的黃金地瓜餃通常為使用地瓜與太白粉製作,金魚水手作坊則是使用有機黃豆粉來料理,與其他的黃金餃特別不一樣,店內也有販售「苞當米時」,在馬祖方言的意思為糯米團在黃豆糖粉中滾來滾去的模樣,苞當米時在馬祖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可用來表示慶賀與祝福、招待來家中的親朋好友等。另外也有中元節馬祖人祭拜的米食「潤飯米時」,潤飯米時由糯米與紅豆製成,前期的備料十分辛苦,需先處理內餡的紅豆,泡軟、蒸熟、加入砂糖拌炒,過程需要小心,還需要製作外層的「粞」(由糯米粉加適量的水揉製成團),再包入預先處理好的紅豆餡,裹上糯米蒸熟,在料理的形式上,米時內餡裹著代表相思的紅豆,就像馬祖人對先人的思念;外層裹著黏Q的圓糯米,則寓意後代與祖先緊緊相扣。
除此之外曉穎老師也與我們分享她多年來書寫鳥蟲體的心得,牆上也有展示以鳥蟲體書寫的菜單內容以及馬祖的冬節歌,曉穎老師也笑說馬祖語言的韻調就像鳥蟲體裡的鳥鳴一般,婉轉清亮。冬節歌的歌詞傳達了馬祖人在冬節時期團聚搓湯圓的畫面,但也從冬節歌中的依哥、依弟以及明年暝抱細哥這些細節,也看出馬祖早期重男輕女的社會觀念。
隨後我們隨著春萍老師走到現今北竿圖書館的位置,過去曾作為塘岐村中的米廠,米廠從台灣運來帶殼的稻穀後再進行去殼加工,分別為白米和米糠,白米供給阿兵哥配給到各部隊食用,而百姓排隊登記米糠再憑單據領取,以作為餵養豬隻使用。除此之外塘岐也有小學堂的設置,目的是為防治匪諜、培養在地人才扶植為村長管理村民而設,落實「村村有學校」的政策,早上為小孩的教學中心,夜晚則是成為教育成人的機構(聽起來好像是現在的社區大學呀><)在塘岐的街道旁也矗立著一塊鹽碑,早期儲存食物沒有冰箱可以使用,村民仰賴大量的鹽來儲存糧食,卻引來不肖商賈壟斷買賣,清朝廷為解決沿海漁戶配鹽紛爭,特立「閩浙總督告示碑」(鹽碑)告示,目前鹽碑真品已收藏於馬祖文物館。
其中有一處特別的地標為早期販售棺木木材的開源建材行,與一般的地標不同,開源建材行具有神秘的傳說故事,聽聞建材行有一張太師椅為仙姑的專屬座位,若有訪客來訪想坐上這張椅子都必須經由仙姑同意,仙姑顯靈時會坐在椅子上,而開源建材行的老闆則是通靈之人,會與之交流,也是村裡的抓鬼達人,透過蝴蝶(使者)了解北竿、壁山一帶的狀況,尤其擅長抓狐狸精,在地方頗有威望。聽到此時我的腦袋瞬間有一幕小劇場:客人來詢價棺木價格時,老闆大喊一聲「我很貴!」(霹靂布袋戲中蝴蝶君的口頭禪)
這間有著明顯招牌的開源建材行在這些故事的渲染之下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我們在社區走讀的同時春萍老師也向我們介紹馬祖的建築特色,除了學會如何辨別十字砌、工字砌以及最為需要技術的花砌之外,也觀察到在石頭與石頭中間的水泥填補處皆有劃出一條條的溝痕,原來是因為馬祖閩北式的建築為了解決潮濕以及水泥吸水後易膨脹龜裂的特性,在水泥的表面上劃上幾刀,讓水泥中的濕氣水分可以透過凹槽順流排出,不僅能夠降低水泥耗材的成本也能夠預防水泥潮濕及排水的功效,古時候的人類真的是生活智慧王。
後來我們來到了塘岐早期的大眾澡堂區,想起大眾澡堂大家可能會直觀的想到日本那種男女分開、牆上有著富士山繪畫的大澡堂,然而馬祖的澡堂可不是這麼一回事,以前的得天泉現在改為簡單的雜貨店,走進裡面可以看見兩排小小間的台灣古早味馬賽克拼磚浴室,大家可以想像現在游泳池的更衣室,只是風格是七彩馬賽克拼磚(而且是有浴缸的!)走到了最後方則是可以看見數個巨大的燒水的鐵灶,想像當年生意興隆、得天泉的大鐵灶提供了大多兵營裡為提供的熱水,甚至有屬於自己的井水可以利用,一次洗澡8塊錢的價格必定吸引了許多顧客上門,雖然得天泉現已改由經營雜貨店鋪,但這些設施構造仍保留著當年的景象,希望能夠將這個地方重新整理並保留舊時的景象,成為歷史的見證與塘岐居民共同的回憶。後來我們在同一條街上拜訪了魚之鄉麵店,販售馬祖魚麵的小店,大多數觀光客想到北竿的魚麵一定都會想到阿婆麵店,然而魚之鄉的麵店也有不輸閩南阿婆麵店的獨特之處,馬祖的魚麵與傳統使用麵粉製作的麵條不同,馬祖魚麵以魚漿為主要原料製作,經過攪碎成漿,手工捏揉,切條再曬乾等等工序,路上也能看到有店家在曬製一團一團的馬祖魚麵。吃起來雖不及馬祖狗麵的Q彈帶勁,但也有粗米粉般的口感,湯頭清甜帶味,尤其是炸魚麵更是令我念念不忘,吃起來彷彿小餅乾般的清爽不油膩,現在想想就後悔沒有在多點幾份來吃!
同在中山路的北竿民眾服務站為早期阿兵哥建置的場域,以往為民眾聚會、大型活動的場地,現已被對面的活動中心取代,從廊道走進可以看見「求新、求行、求本、求生」四個提詞,左右兩邊則是有簡單的文字紀錄展示可以閱讀,走道後方則是可以看見通往二樓的樓梯,但因為水泥剝落、生鏽的鋼筋裸露,我們不敢貿然踏入,在兩岸氣氛緊張的情勢下,以往物資缺乏,民生用品與建材都需要透過國軍趁漲潮時將艦首擱置沙灘上,以便直接卸下人員及物資,也就是分秒必爭的「搶灘」搬運上岸,一些不能碰水的麵粉、水泥透過人力搬運上陸,沉重的鋼筋與其他物資則是先丟入海中,之後再慢慢搬運上來,這也導致有許多建築的鋼筋因為接觸過海水的關係,後期都生鏽嚴重,這也顯示早期「搶灘卸貨」的艱辛。再繼續沿著中山路走,我們看到了鮮美廉餅店與舊831位址,除了騎馬酥的名字由來的認識之外,這也是第一次以馬祖在地女性的視角去體認到831設置減少了地方秩序的紛爭與情感的糾紛,軍中也有針對阿兵哥與馬祖在地女性關係的條法是需要遵守與尊重在地女性的自主權而設置的,這也為831的神祕色彩增添了另一視角的感受。隨後我們走到了現今為客運站的舊茅草電影院,了解當時的居民與阿兵哥的日常娛樂,想像早期只有竹子與茅草搭建出來的小而美的地方,當時火紅的軍中情人鄧麗君的作品也曾在此放映過。
我們接著走到一旁的蕭王府了解在地的信仰文化,馬祖的廟宇文化很豐富,也供奉一些大陸地區的神明以及從人轉化為神的神尊(甚至也有鬼轉化為神的案例存在)比如說蕭王府二樓的「南京先生」,相傳南京先生原是大陸南京的一位醫生,後來接到蕭王爺化做一位書生以一錠元寶及一只信籤委託南京先生為北竿塘岐的疫病投入解方,數日後先生自外看診歸返,發現元寶與信籤成為一疊拜拜用的銀紙,南京先生頓時為之一驚,心中諳知拜訪者非一般凡間庶人,遂赴蕭王爺神諭。疫病漸緩後,南京先生返回故鄉交代後人,又重回北竿懸壺濟世,塘岐眾信徒感念南京先生,故以南京先生尊稱奉祀至今。
塘岐社區的街道至今仍可以看出戰後時期的風情以及與臺灣本島截然不同的文化差異及樣貌,透過王春萍老師的精彩解說導覽除了加深我們對於塘岐社區的認識之外,也透過與不同店家的參訪、交流,親口聽到他們對我們述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而更加完整的勾勒出馬祖的面貌、人在地方生活的感受、濃厚的情誼與對馬祖文化傳承的愛,在馬祖的多數景點中,只能透過展場的QR CODE掃描或是牆上的文字資訊來閱讀相關的歷史背景,卻很少可以有人與人的互動交流、更加在地的故事經驗分享以及聽到馬祖的處境現況,這也是馬祖處於人口大量流失所導致的缺工現象影響。在這次塘岐社區的走讀中我們可以四處看見店家招牌上掛著的酒祭旗桿、店家門口的活動海報以及透過春萍老師和大坵島夥伴的說明,了解近期塘岐社區也有在發展社區的活動「方城之戰」(據說是巨大版麻將遊戲,而且也十分歡迎外部人員參加!)以及馬祖的老酒季,以前也有舉辦過母親節與父親節活動,慢慢的勾動社區之間的參與度,可以感受到地方的能量與彼此之間的願景連結。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再次前往北竿旅遊,這次我一定要吃爆魚之鄉的炸魚麵呀!
文字記錄:楊玉琪